儘管老師貼文已過去了快半年,但當初有參與到的同學應該都記憶猶新,以下我將藉由從「網路的同溫層、網路溝通的困難、身為心理人的素質」三個方向淺談此事件。
當天上課我們也知道,老師的原意僅僅是討拍,畢竟認真辛苦準備的課程收到這樣的信難免苦笑,所以發在自己的社交圈上試圖尋求安慰乃人之常情,而這目的也確實達成,我們可以看到最早在下面留言的多為支持老師的學長姐,如果這些學長姊只是說:「老師教學辛苦了」之類的話,我想這次的事件就會這樣過去吧,回到正題,從這些學長姐的發言不難發現都是一面倒的支持櫻井老師,去批判這名學生,將”被當”這件事內歸因成學生自己的問題,我想這正是現今網路社交媒體發達恐怖的地方。很自然的,我們傾向結交和自己想法、價值觀相近的朋友,久而久之,我們的社交軟體上便全是我們「想看」的資訊,彼此間形成強而有力的人際支持網,儼然成為一個團體,借用社心的概念,也無怪乎會出現「內團體偏私,外團體批判」的現象,團體內成員互相支持、安慰,將炮口一致對向不屬於團體內的成員,然而這其實不利於社會進步,不同想法的人們各自形成自己的同溫層,彼此在舒適圈內活著,卻沒辦法讓大家的意見趨於一致,就好比去年的同婚公投,我身邊的同溫層都覺得怎麼可能沒過,然而在沒有和不同意見的人溝通的結果,就是天不從人願;又或者是最近的韓國瑜,儘管我身邊的同溫層都相當討厭他,但還是有一票死忠的韓粉們支持,如果我們不溝通、雙方不理解,彼此之間只會互相仇視對立,那麼社會又要如何進步,我們又要如何能夠期待有更好的未來?因此我也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不怕麻煩、善於溝通的人,讓更多人討論,走向一條可能正確的道路。
這次的案例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看到「異溫層」,也就是我們學生們的留言,然而事實我們也看到這次的溝通無效,學生們按自己同屆的讚,學長姐們按相同想法的人讚,終究沒能達成共識。以下將從個人想法稍微談談網路溝通的困難之處。網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讓人有機會躲在背後暢所欲言,儘管這次大家用的都是自己的FB帳號,但在沒有特別搜尋資料的情況下,大家仍處於一定程度的匿名下。而「匿名性」帶來的好處是,我們”不一定”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再加上網路發言的便利性,導致就算發表了攻擊某人的言論,對誰造成了傷害,除非他親自來到我面前或是提出告訴,否則根本不痛不癢,甚至可能過沒幾天就忘記自己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上遠比現實存在更多攻擊性、不審慎思考的言論,此舉相當不利於討論溝通,容易模糊焦點、表達不精準等等造成交流上的困難。回到這次的案例,運用的是網路的另外一個特性:「隨抽隨離」,有人發言和我意見不同,我就不回應;有人發言比我更有道理,我就翻她資料人身攻擊,我就裝傻沒看見,反正不是面對面的溝通,沒辦法強迫誰回應,這邊不是我的同溫層,大不了我離開去尋找和自己相同想法的人。從結果上來看,溝通成功了嗎?,彼此達成共識了嗎?很遺憾地並沒有,僅是加速尋找各自的同溫層,對於達成共識沒有絲毫幫助。總而言之,網路的匿名性、發言的便利性、隨抽隨離的特性造成種種溝通上的困難,無助於達成實質的共識,僅加速同溫層的建立。
最後,我想談論的「身為心理人該具備的素質」。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同理心,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多元思考。不管在修性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等的項目,都會得到一個結論:「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因為單一元素造成,而是多重原因綜合的結果」。回到本次事件,學生無法通過心實課程當然也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的天賦不夠、老師的作業未完成、老師的評分標準不明確、學生未能掌握老師的要求、學生面臨其他難題以至於沒辦法專心於課程上等等,有眾多種不同的可能,也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然而看到這些學長姐的留言內容,在不了解該名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認識該學生、缺乏事情完整脈絡的情況下,為了討好、支持自己的同溫層,不審慎思考就做出攻擊學生的言論,試問這是心理系學生該有的素質嗎?這些學長姐們具備同理心了嗎?我自己是感到相當的諷刺,也期勉自己,不要忘了現在的憤怒,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
不知不覺也打了落落長的一串,簡單回顧一下我的想法,網路是個很方便的工具,但也是容易產生同溫層和對立的地方,期勉自己能隨時保持同理心,抱持開放的態度從多元角度看待每一個事情,完成真正有效的溝通,不要成為武斷、跟隨本能而生的動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