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櫻井老師1/24文章談:網路同溫層、溝通困難、心理人的素質


儘管老師貼文已過去了快半年,但當初有參與到的同學應該都記憶猶新,以下我將藉由從「網路的同溫層、網路溝通的困難、身為心理人的素質」三個方向淺談此事件。
        當天上課我們也知道,老師的原意僅僅是討拍,畢竟認真辛苦準備的課程收到這樣的信難免苦笑,所以發在自己的社交圈上試圖尋求安慰乃人之常情,而這目的也確實達成,我們可以看到最早在下面留言的多為支持老師的學長姐,如果這些學長姊只是說:「老師教學辛苦了」之類的話,我想這次的事件就會這樣過去吧,回到正題,從這些學長姐的發言不難發現都是一面倒的支持櫻井老師,去批判這名學生,將被當這件事內歸因成學生自己的問題,我想這正是現今網路社交媒體發達恐怖的地方。很自然的,我們傾向結交和自己想法、價值觀相近的朋友,久而久之,我們的社交軟體上便全是我們「想看」的資訊,彼此間形成強而有力的人際支持網,儼然成為一個團體,借用社心的概念,也無怪乎會出現「內團體偏私,外團體批判」的現象,團體內成員互相支持、安慰,將炮口一致對向不屬於團體內的成員,然而這其實不利於社會進步,不同想法的人們各自形成自己的同溫層,彼此在舒適圈內活著,卻沒辦法讓大家的意見趨於一致,就好比去年的同婚公投,我身邊的同溫層都覺得怎麼可能沒過,然而在沒有和不同意見的人溝通的結果,就是天不從人願;又或者是最近的韓國瑜,儘管我身邊的同溫層都相當討厭他,但還是有一票死忠的韓粉們支持,如果我們不溝通、雙方不理解,彼此之間只會互相仇視對立,那麼社會又要如何進步,我們又要如何能夠期待有更好的未來?因此我也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不怕麻煩、善於溝通的人,讓更多人討論,走向一條可能正確的道路。
        這次的案例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看到「異溫層」,也就是我們學生們的留言,然而事實我們也看到這次的溝通無效,學生們按自己同屆的讚,學長姐們按相同想法的人讚,終究沒能達成共識。以下將從個人想法稍微談談網路溝通的困難之處。網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讓人有機會躲在背後暢所欲言,儘管這次大家用的都是自己的FB帳號,但在沒有特別搜尋資料的情況下,大家仍處於一定程度的匿名下。而「匿名性」帶來的好處是,我們不一定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再加上網路發言的便利性,導致就算發表了攻擊某人的言論,對誰造成了傷害,除非他親自來到我面前或是提出告訴,否則根本不痛不癢,甚至可能過沒幾天就忘記自己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網路上遠比現實存在更多攻擊性、不審慎思考的言論,此舉相當不利於討論溝通,容易模糊焦點、表達不精準等等造成交流上的困難。回到這次的案例,運用的是網路的另外一個特性:「隨抽隨離」,有人發言和我意見不同,我就不回應;有人發言比我更有道理,我就翻她資料人身攻擊,我就裝傻沒看見,反正不是面對面的溝通,沒辦法強迫誰回應,這邊不是我的同溫層,大不了我離開去尋找和自己相同想法的人。從結果上來看,溝通成功了嗎?,彼此達成共識了嗎?很遺憾地並沒有,僅是加速尋找各自的同溫層,對於達成共識沒有絲毫幫助。總而言之,網路的匿名性、發言的便利性、隨抽隨離的特性造成種種溝通上的困難,無助於達成實質的共識,僅加速同溫層的建立。
最後,我想談論的「身為心理人該具備的素質」。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同理心,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多元思考。不管在修性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等的項目,都會得到一個結論:「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因為單一元素造成,而是多重原因綜合的結果」。回到本次事件,學生無法通過心實課程當然也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的天賦不夠、老師的作業未完成、老師的評分標準不明確、學生未能掌握老師的要求、學生面臨其他難題以至於沒辦法專心於課程上等等,有眾多種不同的可能,也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然而看到這些學長姐的留言內容,在不了解該名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認識該學生、缺乏事情完整脈絡的情況下,為了討好、支持自己的同溫層,不審慎思考就做出攻擊學生的言論,試問這是心理系學生該有的素質嗎?這些學長姐們具備同理心了嗎?我自己是感到相當的諷刺,也期勉自己,不要忘了現在的憤怒,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
        不知不覺也打了落落長的一串,簡單回顧一下我的想法,網路是個很方便的工具,但也是容易產生同溫層和對立的地方,期勉自己能隨時保持同理心,抱持開放的態度從多元角度看待每一個事情,完成真正有效的溝通,不要成為武斷、跟隨本能而生的動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青色組織的一些想法

青色組織乍看之下是一個相當美好的構想,它追求組織成員身心完整以及真實的組織使命,認為有效運行的關鍵是基於同僚關係的自主管理系統, 沒有中間管理層,擁有最低限度的職能部門諸如人力資源、法務、風險管理、質量控制,等等。多數典型職能部門的功能已被轉回給團隊。這樣子的運作模式,讓我想起近大學再舉辦營隊或是自主性社團的運作模式,沒有清楚明確的階層和罰則管理,憑藉著熱情來維持團隊運作,但自身的經驗也告訴我,當團隊中開始有人 social loafing ,意見不合時,整個團隊分崩離析的速度也相當驚人,因為沒有人可以做裁決,沒有罰則可以處罰偷懶、不做事的人,等同於變相鼓勵這些破壞組織運行的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團隊剩下寥寥數個真的很有熱情、動機非常強烈的成員苦苦支撐,或是直接解散。 總結而言我認為青色組織的構想相當理想,但實務面來說面臨一些挑戰,也許未來解決了這些問題,真的能廣泛應用在企業上,也可能最終淪為紙上談兵,成為另一個共產主義,值得觀察。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6zelnl3.html

強迫別人活著,究竟是為了誰呢?

強迫別人活著,究竟是為了誰呢 ?         不知道來到這裡的各位,有沒有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究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 或者,我為什麼而活著呢 ? 有些人有找到自己的答案,有些人可能沒有,更可能在繁忙的現實中淡忘了疑問,不過今天我並非想探討這個問題,而是我們生而為人,究竟有沒有掌控自己生命的 ” 死的權利 ” 。         現行的律法不允許安樂死,然而安樂死實際上還能細分成消極安樂死、積極間接安樂死即積極直接安樂死,在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為了為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屬於消極安樂死 ,這項法律保障事前有預立醫療決定的患者能夠在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以上五種情形的時候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及相關手段。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點,這項法律僅關注"身體上"的痛苦,卻忽略"心理上"也可能存在使患者無法忍受的痛苦,然而,這群人也無法適用消極安樂死的做法自然死亡,那麼,可適用的做法便僅有積極直接安樂死,直接縮短病患生命為目的的安樂死便是我今天想談論的議題。 有修習過變態心理學影片的各位,應該會對「水杯論」有一點印象,他將人的心理狀態譬喻成一杯水杯,在最開始時根據基因承載著程度不一的水量,接著隨著外在的壓力源慢慢加入水杯當中,當有一日水杯裝滿了,再也承受不了更多的水時,滿溢出來就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患。水杯論同時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擁有不一樣的朋友和人生,也會遭遇到不同的壓力,我們不該隨意的、過於武斷地去評判一個人,這也是我認為同理心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回到安樂死的議題上,當今天有一個人承受了超過他負荷量的壓力、情緒,使他希望選擇死亡,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阻止他?我認為是沒有的,我們不是他,就算聽過再多他的故事,我們也無法成為那個人,和他承受同等的壓力和情緒。綜合以上,我認為,每個人都該保有自己"選擇死亡"的權利,保有尊嚴的、盡可能不要有更多痛苦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然,我們也看到有些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