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老師貼文已過去了快半年,但當初有參與到的同學應該都記憶猶新,以下我將藉由從「網路的同溫層、網路溝通的困難、身為心理人的素質」三個方向淺談此事件。 當天上課我們也知道,老師的原意僅僅是討拍,畢竟認真辛苦準備的課程收到這樣的信難免苦笑,所以發在自己的社交圈上試圖尋求安慰乃人之常情,而這目的也確實達成,我們可以看到最早在下面留言的多為支持老師的學長姐,如果這些學長姊只是說:「老師教學辛苦了」之類的話,我想這次的事件就會這樣過去吧,回到正題,從這些學長姐的發言不難發現都是一面倒的支持櫻井老師,去批判這名學生,將 ” 被當 ” 這件事內歸因成學生自己的問題,我想這正是現今網路社交媒體發達恐怖的地方。很自然的,我們傾向結交和自己想法、價值觀相近的朋友,久而久之,我們的社交軟體上便全是我們「想看」的資訊,彼此間形成強而有力的人際支持網,儼然成為一個團體,借用社心的概念,也無怪乎會出現「內團體偏私,外團體批判」的現象,團體內成員互相支持、安慰,將炮口一致對向不屬於團體內的成員,然而這其實不利於社會進步,不同想法的人們各自形成自己的同溫層,彼此在舒適圈內活著,卻沒辦法讓大家的意見趨於一致,就好比去年的同婚公投,我身邊的同溫層都覺得怎麼可能沒過,然而在沒有和不同意見的人溝通的結果,就是天不從人願;又或者是最近的韓國瑜,儘管我身邊的同溫層都相當討厭他,但還是有一票死忠的韓粉們支持,如果我們不溝通、雙方不理解,彼此之間只會互相仇視對立,那麼社會又要如何進步,我們又要如何能夠期待有更好的未來 ? 因此我也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不怕麻煩、善於溝通的人,讓更多人討論,走向一條可能正確的道路。 這次的案例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看到「異溫層」,也就是我們學生們的留言,然而事實我們也看到這次的溝通無效,學生們按自己同屆的讚,學長姐們按相同想法的人讚,終究沒能達成共識。以下將從個人想法稍微談談網路溝通的困難之處。網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讓人有機會躲在背後暢所欲言,儘管這次大家用的都是自己的 FB 帳號,但在沒有特別搜尋資料的情況下,大家仍處於一定程度的匿名下。而「匿名性」帶來的好處是,我們 ” 不一定 ” 要為自己的發...